人体全身有众多穴位,在医院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以下按照身体不同部位为你介绍一些常见且重要的穴位: 头部穴位 百会穴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简便取穴法为两耳尖向上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中风失语、脱肛、阴挺等。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
神庭穴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等。
对神经系统及五官科疾病有一定疗效。
印堂穴 定位:在面部,两眉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鼻渊、鼻鼽等。
常用于缓解精神紧张、改善睡眠及治疗鼻部疾病。
面部穴位 睛明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各种眼部疾病。
是眼科常用穴位。
迎香穴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等。
对鼻部疾病及面神经麻痹有治疗作用。
地仓穴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瞤动等。
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相关症状。
耳部穴位 耳门穴 定位: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颈颔痛等。
主要针对耳部及口腔、颈部疼痛问题。
听宫穴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等。
对耳部疾病及神志病有一定疗效。
听会穴 定位: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面痛、口眼歪斜等。
常用于耳部及面部疾病治疗。
颈部穴位 风池穴 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等。
临床应用广泛,对头部、颈部及神经系统疾病均有疗效。
天柱穴 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等。
对颈部不适及头部五官疾病有治疗作用。
大椎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等。
常用于治疗发热、颈椎病等多种病症。
胸部穴位 膻中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前正中线上。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等。
对心肺疾病及乳腺疾病有一定调理作用。
中府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肩背痛等。
是治疗肺部疾病的常用穴位。
乳根穴 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乳痈、乳汁少等。
主要用于乳腺及胸部相关病症。
腹部穴位 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
是调理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
神阙穴 定位:在脐区,脐中央。
主治:虚脱、中风脱证、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常采用艾灸等方法,对多种虚寒病症有较好疗效。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尿血、遗精、阳痿、早泄、白浊、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