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涵盖广泛,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包含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论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唯物辩证法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以及一系列基本范畴,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等,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普遍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对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本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剩余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则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长度)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两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所取代。
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性的设想和预测。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按劳分配(社会主义阶段)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国家逐步消亡等。但他们强调这些设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科学分析,并不是对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形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涵盖诸多领域的思想和观点,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都有深刻见解和理论贡献,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