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浮力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阿基米德原理法
原理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F浮表示浮力,单位是牛顿(N);
G排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单位为牛顿(N);
ρ液是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g是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N/kg ,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10N/kg;
V排是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m3)。
适用范围:普遍适用于各种形状的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情况。例如,计算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的体积V=0.01m3(因为石块浸没,V排=V ),g=9.8N/kg,根据公式可得F浮=ρ水gV排=1.0×103kg/m3×9.8N/kg×0.01m3=98N 。
称重法
测量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出物体的重力G,再将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公式推导: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这三个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G=F浮+F,所以F浮=G−F 。
适用范围:适用于能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且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在液体中浮力的测量与计算。比如,用弹簧测力计测得某金属块在空气中重5N,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N,那么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浮=G−F=5N−3N=2N 。
二力平衡法
漂浮状态: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即F浮=G 。例如,一艘轮船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总重1×107N,那么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G=1×107N 。
悬浮状态: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同样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重力G和浮力F浮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浮=G 。比如一个鸡蛋悬浮在盐水中,鸡蛋重力为0.5N,则鸡蛋受到的浮力F浮=0.5N 。
适用范围:适用于物体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