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的,并非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绝对过剩。在经济危机期间,一方面大量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甚至被销毁;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连基本的生活资料都得不到满足。例如在1929 - 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有大量的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而无数家庭却在忍饥挨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这是最基本的特征。如前面所述,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大量商品积压,企业库存增加,生产被迫缩减。
失业率大幅上升:企业为了应对危机,减少成本,往往会大规模裁员。工厂停工、商店倒闭,使得大量工人失去工作,失业率急剧攀升。在经济危机严重时期,失业率可能达到两位数甚至更高水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不稳定因素。
信用关系破坏:经济危机期间,企业经营困难,大量债务无法按时偿还,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大量坏账风险。这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借贷利率上升,信用市场紧张,正常的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企业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破产,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危机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陷入混乱和萎缩。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商业活动冷清,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呈现负增长态势,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过程日益社会化。这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分工协作环节构成)以及产品的社会化(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以便对社会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组织和协调,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能够顺畅衔接,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必然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生产和分配。这就导致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每个资本家只关心自己企业的利润,不顾及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和市场需求状况,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当生产的产品超过了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就不可避免地引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生活中有诸多具体表现,比如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激化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